“陶”精神的诠释者

2008-01-04 15:27:48 来源:模具网   
核心摘要:陶者,取之于土,炼之于火,乃泥火之结晶,大地之精灵。秦时兵马俑、唐时唐三彩无不显示其流丽生动之风采、热烈奔放之意气、凝重精雅之神韵。 模具者,创造之灵台,万物之胚胎,乃工业制造之母体。模具之意义已不是模具产品本身,而是其孕育之伟 大、滥觞之神奇。 为何

陶者,取之于土,炼之于火,乃泥火之结晶,大地之精灵。秦时兵马俑、唐时唐三彩无不显示其流丽生动之风采、热烈奔放之意气、凝重精雅之神韵。
模具者,创造之灵台,万物之胚胎,乃工业制造之“母”体。模具之意义已不是模具产品本身,而是其孕育之伟 大、滥觞之神奇。
    为何取之于泥土的“陶”能流传千古,其值日贵?非陶之粘土本身,实乃陶之百炼成器、精工恒力之精神,惟此,方能成其非凡之功业,达到共赢共享之境界。

    陶氏模具为啥能在短短几十年内有如此成就?关键在于一个能把“陶”之精神融入到每一个“陶氏”人血液里的当家人——陶永华。从“陶模”到现代工业“制造之母”,历史的时空虽然已跨跃了几千年,但“陶”之精神却在“陶氏”集团传承下来,并进一步在实践中得到诠释和发扬光大。

初生牛犊不怕虎
千锤百炼创基业

1980年底,二十岁出头的陶永华做了一件令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居然与上海空调机厂一家附属厂签订了一份加工费达26万元的合同,一下子要做9副模具,其中最重的一副有5吨重,而他当时所在的红旗五金模具机械厂一般只做三四十斤重的模具,最大的也只有做过一二百斤重,而现在要做五千斤重的模具,这是一般人不敢想像的事。当时,这么大的模具,连上海也没几个人敢接啊!
    “这小子是不是疯了,胆子也太大了!”
    “是啊,胃口这么大,小心撑破肚皮。”
    一时间,陶永华成为黄岩企业界议论的焦点,冷嘲热讽如潮水般地向他涌去。
陶永华是1973年黄岩中学毕业后进当时澄江区红旗乡东路村一模具加工厂当学徒的。他从钳工、铣工做起,脏活累活抢着干。第二年,他被单位送到宁波一模具厂进修了半年,回来后担任了车间钳工组组长。当时这家加工厂连一台台钻也没有,一切都靠手工操作,常常打一个小孔需要三四个小时,孔打好了,手上也起血泡了。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年下,他一边向王康夫、王兆夫等老师傅虚心学习,一边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当时车间连电也没有,只好用一台柴油机拖三四台车床,用机械搭过桥的办法做了好多年。直到1997年,他所在的加工厂改名为红旗塑料模具加工厂后,他还在那里做了两年。后来,他父亲调到红旗五金机械厂,他才和兄弟一起也调至这家厂,“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嘛。经过7年的摸爬滚打,陶永华不仅掌握了生产技术,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他被任命为这家厂分管生产技术的副厂长。
    当时这家小厂亏损二万多元,而且没有固定的厂房,先租罗家汇,后租桥上街,再后来又迁至新堂。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他冒天下之大险一口气接下这么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订单,这件事,在黄岩引起了震动。要完成这笔业务,光材料来料就有27吨,用当时黄岩所有企业的货车车队去上海拉也难拉回来。
    难题难不倒敢闯敢冒、血气方刚的陶永华。陆路不行就走海路,他就用百吨货轮硬是把材料运过来了,然后就马上买来了大型万能铣床等设备,招兵买马,夜以继日开足马力生产。
    当他按期送货到上海交模时,几乎是晴天霹雳。3吨、5吨的模具经检测后发现都做变形了。陶永华吓出了一身冷汗。
    难道真的像人家说的不自量力、“撑破肚皮,要坐班房” 吗?他急得连中饭也不想吃。冷静下来后,他就马上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所在。他想,为什么外国人的模具就那么好用,制作方法上是不是有窍门。他迅速找到进口的模具一看,有多年生产技术经验的他一眼就发现了问题,果然是制作方法的缘故。而这个问题他完全可以解决的,办法是下面柱洞,不要直冲,这样就不会变形了。

“马上吃中饭,下午就可搞定。”陶永华一挥手,随行的同事都长舒了一口气。一个几乎令人吓破胆的问题就这样被他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回到黄岩后,厂里按规定奖给他3万元现金,五元钱一张的钱,几乎装了一麻袋。在当时万元户还十分稀罕的年代,他一下子出名了,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些曾对他半信半疑、冷嘲热讽的人这时都对他刮目相看了。信心十足的他趁热打铁,办起了占地3亩多的工厂,并把厂名改为红旗模具厂。3亩多的厂区在当时的模具行业算是第一大厂了。1983年,他正式接任厂长,并在同年入党。1985年10月,他又办起了占地9亩的黄岩模具二厂,后来他的企业逐年发展壮大,像“陶”一样经过千转百炼,到2003年8月,占地60多亩的陶氏模具集团在他手中诞生了。

创新诚信两手牵
精工恒力铸精品

随着企业愈办愈大,陶永华深知创新与诚信的重要性。他常说“诚信是立企之本,创新是发展之魂,办企业,必须要牵这“两手”,缺一不可。”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创新靠什么?靠先进的制造设备,靠一流的技术人才,靠永不停步的新产品研发。
    那次在上海交模时因产品变形差点令他血本无归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他说每每想起,他总有一种惴惴不安之感,使他不能有丝毫马虎、懈怠,催他激流奋进,永不言败。
    陶永华原来的模具机械加工小厂只生产纽扣、塑料碗、扇柄等小型模具,后来虽然购置了一些相对大一点的设备,但仍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随着汽车、摩托车、家电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对模具精度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那种仅靠手工钳、刨、铣的技术做模具的时代即将过去。
一定要下决心购置先进的制造设备!
    1991年,他引进了第一台数控设备,但由于档次欠高,作用不是很大。1994年,浙江模具厂率先从台湾购进了一台高明龙门数控化加工中心,接着重型模具厂也购进了一台。这时,陶永华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投巨资买了一台当时国际上领先的数控加工中心。
设备运到厂的当天,陶永华很是兴奋,他用手抚摸着设备光滑的表壳,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加工中心引进来后,用起来却很不如意。一件普通的模具加工居然用了一个半月时间。
    不对,这里面有问题。
    经过一番分析,他找出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国产刀具不行,可能不配套;第二个是缺乏技术人才。他原以为厂里的技术人员可以应付,现在看来不行。他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人才决定一切”这句话,看起来,这句话错不了。
    他又先后化了三十多万元,从香港等地请来了顶级专家并购置了最先进的刀具和软件,同时请这些专家对全厂员工进行技术培训。结果,他的加工中心如打了一针兴奋剂,飞速地运转起来。做一个同类模具,假如别人需要10天时间,而他的只要3天就够了,不仅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而且精度大大提高,几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这就是“陶”的“精工恒力”之追求。#p#分页标题#e#
    消息一经传出,来“取经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同类加工中心,虽然在黄岩他买得不是最早,但设备的性能发挥却是最好的,效益是最佳的。
他又一次走在了技术创新的最前列。
    尝到了甜头后, 他从此一发不可收地大量引进人才。目前,他的企业已拥有高级技术人才10人,中级技术人才30人,高新技术人才80多个。他还与国内十多家大专院校建立了人才交流合作关系,使这些院校能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人才,他的企业由此也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说到诚信,陶永华的得力干将、行政总监小张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不久前,一家国外公司订了一副加工费9.8万元的模具,可是如果按标准来生产,费用至少需14.2万元。对方代表得知情况后,说“精度、质量差些可以,只要按9.8万元的要求做就好了,我们不计较。”
    以“精工”铸“精品”,是陶永华对“陶”精神诠释、践行的目标,他决定宁可自己亏了也要把产品做成精品。结果,他按14.2万元标准做好的模具以9.8万元的价格交到对方手里,令客户大为惊讶和感动。
    陶永华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把诚信两字刻在心中,从办厂至今,从未欠过任何供应商一分钱,8号发工资雷打不动,就是在1996年后他因在东北跨行业经营药业发生亏损时也没欠过员工一分钱。
    他就是这么一个一诺千金,把诚信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人。凭着创新与诚信,他的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了汽摩及电通讯模具两大产业,产品销往欧美及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项目绩效两肩挑
陶之精神放光华

陶永华是一个健谈的人,一谈到企业管理,他可谓滔滔不绝。
    “企业产值上亿元后,发展的瓶颈就出现了,这时,企业的行政和人力资源部就是显得十分重要, 如果抓不好员工培训,如果搞不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就壮大不了,就很难再进一步发展。”陶永华这番话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与陶永华交谈时,他谈的最多的是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这两项现代企业管理举措,已被这位黄岩少有的具有高级经济师职称的他运用自如。
列宁导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管理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使一定的人对他所担负的一定工作负完全责任。”而陶永华所力推的“项目管理”制度的最大特点实际上就是“完全责任”这4个字。
    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实行的是“职能矩阵”制,这个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而“项目管理”制则以产品项目为中心,授予项目经理以“完全”的责权,生产需要的人、机、法、料、环等资源全部由项目经理调配,其他职能部门全部为项目部门提供服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项目经理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并确保效益。
    自推行“项目管理”模式化以来,陶永华这家拥有500多位员工的企业出现蓬勃的生机。与此同时,他还在企业里推行了绩效考核制度。他把员工的工资分为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工龄工资及奖金4块,其中的绩效工资为主要考核内容。他首先落实人员科学测算出所有产品的定额标准,然后以技术含量、执行力、难度系数、质量等为参数,把每一个员工的业绩成效与收入挂起钩来,并实行“每月每日上墙动态管理”。
    实行绩效考核,可以极大地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生产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三流企业靠厂长,一流企业靠文化”,这位企业产值已达1.5亿元的模具企业的掌门人对企业文化建设也有很深的体会。他从“陶”之精神中汲取文化营养,滋养自己,提炼出了“精工、诚信、成就、共享”的企业核心理念,同时总结出了有11项内容的企业文化内涵,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较好的落实。经过多年努力,一个美轮美奂的模具王国被他打造出来了。
    当问及当厂长26年来有何感受心得时,陶永华说“一要有一颗事业心,二要有超前的理念,三要不断改造自己,四要诚信,五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建立长效的机制。”这些看似普通实则深邃的话语想必对后来者会有很深的启迪。
愿“陶”之精神永放光华。

下一篇:

DMC2024打造上下游互联互通大平台,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创造更多商机

上一篇:

2008第七届中国(成都)机床、工模具展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