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姚江水,青青龙泉山,余姚亦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似乎注定要和智慧文化联系在一起。早在七千年前,余姚河姆渡先人就开始种植水稻、捕鱼打猎、构建杆栏式建筑、雕刻精美象牙饰,以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让世人惊叹的长江流域史前文化。而如今,余姚作为长三角南翼先进的特色制造业基地,与称为“工业之母”的模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最初仅有一条街的家庭小作坊,到国内首个模具产业园,再到如今一、二、三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强劲势头,余姚经济开发区精密模具产业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实现了从传统块状经济到现代产业集群的华丽转身,描绘出“工业之母”的新表情。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中国塑料模具制造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塑料模具特色产业基地、浙江省精密模具产业园等一块块闪亮的金字招牌正在向世人昭示:余姚模具已经强势崛起!
试水“云制造”,资源配置再优化
“云制造”指的是基于“云计算”而出现的制造业新模式,它通过互联网,实现区域内模具生产企业间、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间的泛资源优化与协同,全面提升模具行业的竞争力。届时,从行业内龙头企业到几台机床的个体户,都可进入“云端”,高效利用行业知识库的庞大信息资源。
几年前,基于“云制造”概念打造的模具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在余姚经济开发区精密模具产业园应运而生,该平台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科研院所为依托组建,下设“五中心一基地”,即信息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展示中心和精加工实训基地。平台以信息中心为纽带,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类模具技术资源,构建起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负责人介绍说,去年以来,平台已为余姚及周边5000多家塑料加工、模具制造企业渡过经营难关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平台中,信息中心的作用发挥得尤为明显,信息中心建立了中国轻工模具网和模具国际采购网,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模具产品、采购信息、价格行情、市场分析、人才招聘等服务,并即时定制采购需求,并按行业特性进行标准化处理,为采购商和供应商提供一对一的电子商务服务。目前,全国有5000余家模具企业在两个网站注册销售平台,实现了传统市场与网上市场的良性互动。
模具行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成功,得益于政府引导、市场化操作的运营模式,更得益于余姚深厚的模具产业基础。余姚市素有“模具之乡、塑料王国”的美誉,早在1995年,该市就与当时的中国轻工总会合作,建成了国内首个集模具制造、材料交易、模具配件、产品测试、综合服务于一体,总面积1.28平方公里的模具产业园,定名为“中国轻工(余姚)模具城”,吸引了800余家模具制造及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对带动和辐射余姚及周边地区的模具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模具产业园这样单纯以加工为主的运营模式,对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而言还缺乏某些必备的要素,只有在产业链前端的研发、人才以及产业链后端的检测、信息服务上领先一步,才能使整个模具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把产业链打造得更为紧固和完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模具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而在去年,真正意义上的“云制造”平台也已撩开面纱,由宁波舜宇模具有限公司联合科研院所和其他重点模具企业共建的宁波模具中小企业云制造服务平台初步成型,设有运维管理中心、协作中心、知识中心、交易中心、软件资源共享中心和信誉评价管理中心等部门,正式投用后,可辐射各类模具企业800余家,降低交易成本20%~40%,提高协作效率20%~50%。
搭建“大舞台”,发展空间再拓展
连日来,精密模具产业园及周边区块整合提升规划方案正在抓紧编制当中。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国内首创的产业园无论是在发展空间、投资环境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站在了“再出发”的十字路口。面对周边地区加速发展的脚步,产业园容不得丝毫懈怠。
为了坚守国内第一方阵的地位,精密模具产业园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目前园区道路已形成网络,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讯等各种公共设施形成系统,并实行物业化管理模式。同时,还配套建立了总面积4.6万平方米的模具材料交易市场,吸引了瑞典SSAB特钢、一胜百钢铁、龙记模架等国内外100余家模材企业建立营销网点。工商、税务、城管、金融、物流等部门也在模具城设立办事机构,大大方便了投资者的生产和经营。
在完善一期、二期投资环境的基础上,精密模具产业园三期被提上议事日程。产业园将通过打造骨干龙头企业,培育中小配套企业,进一步放大龙头、集聚和规模效应,为快速成长的模具企业提供释放创业激情的“大舞台”。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又被称为“效益放大器”。为促使模具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联动发展,余姚经济开发区利用整合提升的契机,在吸收精密模具产业园开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城西工业园和滨海新城规划了多个产业园项目。比如,城西工业园规划了面积5000亩的余姚高新技术产业园,着力引进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并打造科创中心孵化加速器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滨海新城也设置了多个产业园项目,其中:国家新型合成纤维生产基地占地6000亩,将引进国内外化纤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化纤产业城;日本产业园占地2000亩,将通过日本中小企业协会及在姚日商等渠道,重点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等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项目;涉塑产业园占地2000亩,将依托余姚塑料产业优势,重点引进工程塑料、改性塑料等相关企业,以及涉塑产品、塑料加工机械行业,实现塑料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打造一流的塑料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园占地4000亩,重点引进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兴产业链,打造新兴产业的聚集高地;汽配产业园占地3000亩,以周边多个汽车整车厂为依托,吸引国内龙头汽配企业落户。
从精密模具产业园一枝独秀,到多个产业园百花齐放,余姚经济开发区搭建起一个个“大舞台”,并为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打造“智慧谷”,创新能力再提升
2年前,宁波远东制模有限公司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雪榆领衔的创新团队,组建院士工作站,双方就注塑模具CAE技术平台、大飞机工装模具等11项进行合作开发。目前“远东制模”已经成为中国大型塑料模具重点骨干企业。无独有偶,宁波舜宇模具有限公司和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模具联合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加强对模具工程的研究开发,最大程度发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目前,“舜宇模具”跻身中国精密注塑模具重点骨干企业。
引进高端人才,加快技术创新,极大促进余姚精密模具的质量和档次,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余姚市累计已有112副模具获得模具行业的最高奖项精模奖,其中72副模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0副模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总数位列全国第一。
近年来,为抢占精密模具产业的“制高点”,余姚经济开发区居安思危,着眼长远,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精密模具产业的发展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招才引智的良性机制,使经济开发区以及精密模具产业园成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一组来自余姚经济开发区的数据显示:开发区现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9家,宁波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6家,分别占余姚市的68%和72%。组建了包括宁波远东制模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在内的3个院士工作站和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名,省“千人计划”4人,省“151人才工程”9名,海内外创业创新团队11个。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使余姚经济开发区精密模具产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为引进海内外创业创新团队,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余姚经济开发区建设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的科技创业中心和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通过政策激励、优化服务等举措,着力引领创业、转化成果、培育产业。目前,科创中心已成为宁波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宁波市大学生创业园,入驻科技型企业34家,涉及精密模具、医疗设备、新材料、软件开发等高端产业。
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于1992年。20年发展,已形成轻工模具城、滨海新城、城东新城、远东工业城、城西工业园和科创中心为主的“四城一园一中心”的建设格局。其中作为“浙江省级特色品牌园区”的精密模具产业园以轻工模具城为主体,并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如:塑料模具创新服务平台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模具科技公共平台,宁波远东制模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是全省模具行业第一家院士工作站,《余姚市模具行业联盟标准》是全省第一个通过的模具行业联盟标准等等。站在新的起点上,余姚经济开发区精密模具产业园以“打造龙头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培养优秀人才”为着力点,引导模具产业进一步向精品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余姚模具”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力争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精密模具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