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应避免“合资锁定效应”

2008-09-23 14:47:25 来源:模具网   
核心摘要:中国装备制造业需做好准备,迎接在高技术制造方面的下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高端制造将产生重大机会。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 张燕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
中国装备制造业需做好准备,迎接在高技术制造方面的下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高端制造将产生重大机会。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

  张燕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业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并举的发展中,必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面对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如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中国需要如何应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近日,《装备制造》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研究员。

  《装备制造》:近期,珠三角地区有部分制造企业倒闭,有一部分企业已经迁移或准备迁移,还有部分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的维持状态。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张燕生:这种企业倒闭或者外迁的情况确实存在,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台港澳企业,山东半岛的韩国企业,最近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现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下一步中国将对贸易、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做出新的调整。既然是调整,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可能会很高。于是,有些外资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出现了"半夜鸡叫",第二天企业主管不辞而别。这种"半夜鸡叫"行为是不符合企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要求的。

  《装备制造》:在您看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发展装备制造业过程中,要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张燕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和借鉴,例如,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当时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帮助自己企业"干中学"(在实践中学习)的相关政策包括:对外资汽车企业的强制性合资要求,以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强制性国产化率要求,以学习发展配套生产体系。

  不过,事实证明,外资企业也不是笨蛋,他们不会甘心丧失技术管理和市场上的领先地位,一方面它们不把好的技术拿过来,转让的是桑塔纳、捷达等过时车型,另一方面,通过合资协议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规定任何零部件配套方面的自主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等都不允许中国合资伙伴来做。这样一来,中国合资合作企业就不可能有独立的研发、品牌和营销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总之,跨国公司最大限度使中国企业不成为其竞争对手。因此,中国应吸取汽车企业出现的"合资锁定效应",避免在与外资企业合资过程中,学习国外先进管理和技术时,丧失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能力,同时切忌完全倚仗低价优势,忽视技术优势。

  在家电行业也有另一个故事,1980、1990年代,中国的家电企业曾用低价优势把外资企业从本地市场打了出去。而现在,进入家电卖场,高清、平板等家电产品基本都是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的。一方面,外资企业利用产业转移的方法,在中国加工生产组装,取得低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取得高技术产品优势,取得很大竞争优势。这些教训是非常值得总结和吸取的。

  张燕生:中国的传统优势是加工、组装和生产,外资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低成本。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是知识型服务业和新技术制造业,其动力就是越来越激烈的全球竞争的压力。因此,在未来的5年里,预计将出现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潮,重点将转向知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如金融、信息、全球供应链管理等中高端服务;航空航天、能源、医药、生物工程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全球配置,这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机遇。

  外资进入中国的情形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现在来看,外资开始从成本驱动变化为市场驱动,未来5年,以内销为主的市场驱动型跨国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需要关注的是,外资有可能把中国作为销售市场。从我们的调研来看,外资企业如日本企业等,在资本流动上是受市场驱动,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中国销售的占50%,返销日本的占30%,外销占20%。这对中国企业而言,将面对越来越大的外来竞争压力。如跨国公司有研发、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上,还享受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扶持,一些地方政府还有土政策,比如零地价、5免5减半等。这样来看,外资公司比中国企业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对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压力很大。

  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进入重工业化发展阶段,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能够挺下来的企业,目前的发展形势都比较良好。主要是国内各类机床、各类装备设备,如发电、煤机、纺机、农机等装备的需要增长很快,这为装备制造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装备制造》: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应对?

  张燕生:在装备制造行业,中国的优势是有需求,有"单"。中国既要扩大设备进口,又要提高制造能力。如果过多依赖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产品的进口,一旦发现市场需求高潮带来的订单都被进口设备填满了,那么,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也就丧失了。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把指导思想明确下来,那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需求浪潮,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鼓励国内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在开放竞争中加快成长。

  外资实际上相中的是中国的市场,因此,它们进入中国的速度很快。下一阶段的竞争会更加惨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能想到的对策,大概有这么几点:

  首先,中国需要在发展战略上做出调整,例如,珠三角地区,以前强调发展外向型经济,现在变为强调开放型经济。依靠市场和开放两轮驱动,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开放竞争,搭建一个公平非歧视性的政策平台。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公平竞争的政策很重要,中国需要一个开放的竞争环境。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是一个人强我弱的情形。一些外资企业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这种状况需要调整。如果不能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歧视。中国应切实落实对外资开放的领域,优先对内资开放的原则,为内外资企业搭建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从目前趋势看,世界500强企业已经开始把研发、设计、运营、物流配送、咨询和培训等机构设立在中国的主要都市,并加快了本地化进程。

但是跨国公司并不把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拿到中国来,只把最赚钱的产品拿出来,其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成为了产品本地化和市场推广的研发平台。因此,我们实证研究发现,外资拥有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发明专利、高学历人才比例都远高于内资,但平均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低于内资。这说明外资在中国主要利用低成本优势。因为,外资企业认为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劳动力,中国企业采取"干中学"的做法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中国企业学会的只能是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因此,开放的竞争很重要,竞争越惨烈,会迫使外资必须把技术拿到中国来。

  第三,必须承认,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弱。研发是奢侈和昂贵的活动,中国企业也必须参加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因为没有研发,面对竞争生存的可能性很小。

  在我看来,研发和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北大、清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国家投资很多,它们为企业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有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3%以上没有研发投入,要切实解决研发投入不足这个问题。

  第四,在融投资领域,中国要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开放的方式,使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得到发展。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大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交易所、基金、保险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将随着各国金融的对外开放,开始构建全球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很多企业已经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融投资,跨越了融投资难的障碍。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中国要利用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第五,中国还要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创造开放和宽松的体制软环境。1980年代初期,当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呈现衰势时,里根时期所采取的供给管理政策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体制软环境。10年后,这套政策为美国带来了IT革命和创新激励。因此,政府应提供一个低税费、少管制、多鼓励、能者上的制度软环境,促进高技术含量的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国内企业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创新。

  《装备制造》:同日、韩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道路相比,中国在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方面,有哪些差别?日韩哪些方面值得中国学习?

  张燕生:中国和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首先日、韩没有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体制转型阶段,而中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日、韩不需要大规模的招商引资,中国需要,不仅仅是需要国外的资金和外汇,而且需要引入外来竞争压力,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仅仅是需要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而且需要引入全球先进的知识和进步的观念,开13亿人市场经济的"窍"。另一方面,日韩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是按照市场规律走,是民企为主体;而中国是市场换技术,其主体是国企,创新的动力是不一样的。从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相比,中国存在很大的差距。日、韩每引进一个单位技术,在此上面投入10倍资金,最大限度地达到引进、消化和吸收,它们的效果要比我们的好,我们在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与日、韩相比,中国在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方面更艰苦一点。

  整体上,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化时期。实际上,世界装备制造业已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形势下,必须以创新和最新科技为基础,振兴装备制造业。

中国在传统装备制造业领域有比较优势,但是现代的装备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附加值高的是技术密集型,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中国的比较劣势。中国的问题是在没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内,还要取得竞争优势,这是比较艰苦的。
下一篇:

第三届 CHINAPLAS x CPRJ 塑料回收再生与循环经济论坛暨展示会

上一篇:

河北雄县荣获“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称号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