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以来,受原料价格的暴涨、运输成本增加以及电力紧张的影响,一度风光无限的台州塑料工业陷入了困境,大批塑料制品企业被迫停产。如今虽然刚刚入冬,但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塑料制品王国”早早的就感到了严寒的来临,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台州塑料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不可否认,台州塑料是中国塑料工业发展的一个奇迹。2003年,台州塑料实现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6%,占全省塑料产业销售收入的1/4;塑料制品产量200万吨,占全省的1/6。
其中,日用塑料制品占全国总产量的1/6,模具占全国的8%。然而塑料制品企业“低、小、散”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即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产品档次低。2003年全市共有塑料加工企业9472家,但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40家,仅占2.6%,且产品多为低附加值的日用塑料制品。在去年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的冲击后,今年原料市场的暴涨带来的震动再度给台州塑料业敲响了警钟。台州市的有关方面也开始意识到,随着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台州塑料工业需要迎来第二次创业期。
台州市经委主任郑荐平认为,台州塑料工业亟须提高科技含量,开发新产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现在台州的塑料制品大多为中低档产品,锅碗瓢盆、水杯饭盒之类占了不小比重。由于技术含量低,仿制现象普遍,压价竞争相当厉害,长期以来企业一直靠微利维持生产,一旦原料价格暴涨,企业便无法承受。此外,摩托车塑料配件在台州塑料产业的高端产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有相当多的产品都是模仿国外的。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许多仿制产品都将受到限制。为此,台州市最新的塑料行业发展规划中,将工程塑料确立为今后的发展重点,并着力提升塑料制品档次、拓宽应用领域。台州市有关方面还准备建设在国内有影响的塑料研发中心、质检中心和模具设计研发中心,以求全面提升台州塑料工业的技术水平。
在集约化生产和规模效益的问题上,台州市政府已经决定科学规划布局,加快产业集聚,并制定扶持政策,以培养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必须主动地从传统的作坊式生产走出去,互相合作,加大技术投入和产品创新力度,规范生产秩序,将有限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形成真正的拳头。
不可否认,对于交通并不算便利的台州而言,资源、运输、能源等也都是制约台州塑料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不过可喜的是,有关方面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并已开始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而对于台州塑料企业而言,过去靠低劳动力成本加配套能力强打下的基础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积极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含量,实现自身的二次飞跃才是台州塑料长盛不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