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 早在1985年,美国人均消费包装塑料量已达23.4公斤,日本20.1公斤,欧洲15公斤, 而我国到1997年人均消费包装塑料量13公斤。但发达国家较早地意识到“白色污染”的危害,采取回收和替代双管齐下的方式防治,基本上消除了“白色污染”的危害。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的环保意识浓厚,很少有人随手乱扔废物,国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也较高。以美国为例,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填埋废塑料,发现塑料长期不降解,转为回收废塑料。目前已建立严密的分类回收系统,废塑料回收利用率较高。这些国家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以保证废塑料的回收。美国出台了《资源保护与回收法》,纽约等10个州相继出台了补助回收押金制度。日本的《再生资源法》、《节能与再生资源支援法》、《包装容器再生利用法》等,都明确了制造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各自的回收义务。德国的《包装条例》把回收、利用、处置废旧包装材料的义务与生产、销售、消费商品的权利挂钩。
对于不可降解塑料袋,这种回收十分困难的废塑料,国外采取的应对方法是开发替代产品。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生产降解塑料制品的技术成熟,但是产品价格昂贵,远远高于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针对我国国情,目前怎样对付这个难题。北京治理“白色污染”采取了“回收利用为主、替代为辅”的策略,要求生产、经销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的单位和个人,必须负责回收。然而专家指出,以纸代塑的目的在于消除白色污染,但即使是纸餐盒也必须走回收的道路,因为它的降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以纸代塑,依然需要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依法管理。
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的高招是令其“改性”——将其它物质的基因引入聚苯乙烯塑料的分子链上,使之形成新的分子结构,从而使塑料“洗心革面” 变成新材料——减水增强剂。拌制混凝土时若加入0·5%-1%的减水增强剂,可大量减少混凝土所需的拌合水,同时提高其流动性和强度。项目负责人廖兵说,减水增强剂的成本是2600-3000元/吨,而其市场卖价是8000-9000元/吨。
另一个治理废旧塑料的办法是“打回原形”——塑料原本是由石油合成,通过化学方法将大分子的废旧塑料裂解后,可将其还原成小分子的汽油、柴油。广州市郊老虎窿垃圾填埋场附近有一种机器,它吃下的是塑料,吐出的是燃油。据说这组装置“胃口”还挺大,一天能吃1吨多塑料垃圾。
有先进思想的人们已经自发开始行动。去年,在位于北京大北窑消费市场西侧的花卉园艺市场看到这么一景:排着长队的人们拎着废塑料袋、废电池来该市场换取鲜花,这是一项创举。无独有偶,最近北京延庆县出台了一项新的规定,政府出资收购超薄塑料垃圾袋:由各乡镇所在地的供销社负责,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统一收购,再交到市政管理部门统一处理。此项规定一出台,立即掀起了一股拣拾垃圾热潮,收到明显成效。人们开始对平时随手丢弃的超薄塑料垃圾袋予以关注,许多居民到处拣拾垃圾袋。据了解,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全县11个收购点就已收购垃圾袋近3吨,堆起来就像一座小山。
北京延庆县的作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前“白色污染”不能再坐视不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由政府出面,建议成立一项专门用于治理“白色污染”的基金。该基金以支持“白色污染”治理科研项目,以解决塑料制品回收利用中出现的难题;其次,在目前无有效处理的办法下,可以用基金收购塑料袋,然后集中处理,要比日后再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再行处理经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