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宁海拥有深厚的手工业传统,所以在改革开放后,宁海人可以凭借突出的动手能力,很快学会工业企业中各种机床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而在广州等开发区的工厂中谋得一席之地。也正是由于宁海人突出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制模、倒模的技术,并将模具产业带回宁海。
起初,宁海的企业集中在模具行业,但当企业接到某种产品的模具订单,并发现直接生产该种产品比生产模具有更大的利润时,企业主往往会选择转型,从一家模具企业转变为制造企业。宁海现在许多民营企业都是这样转型而来。得力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陈树春介绍说:“我们这个企业从一开始,董事长也是做模具出身的,跟宁海很多的中小企业主的起点一样。我们也是几台压铸机,几十间厂房,这样起步的。”
胡肖新是宁海县经发局经济运行科科长,他坦言:“我们宁海县是中国模具产业基地,因为模具的带动,带动了文具、汽配的发展,也诞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
“政府对企业发展所起的引领作用也不可忽视。”胡肖新说。宁海县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通过组织成立行业联盟的方式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产业化、集成化,打出品牌效应。对于有些大订单,一家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完成,便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协调多家企业合力拿下,而后再分工完成。
另一方面,政府也积极为企业进行培训。2003年,宁海县黄坛镇斥资8万元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为企业家们讲课,开拓视野,传递先进的生产理念。这样的事例在宁海比比皆是。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更是实现了常态化。政府每年都会组织免费的培训课程,为企业统一培训会计、订单员、跟单员、税务人员等,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员工素质。政府每年还会组织企业走出去学习考察,企业参加展交会、博览会,政府也会给予经济支持。此外,宁海县政府每年都会评出实力型、潜力型、苗子型企业各20家,对当选的企业给予税收和政策优惠。
正如共青团宁海县委员会副书记张微燕所说,宁海民企的特点可以用“大气、正气、硬气”来概括,而这也正是宁海人民的精神。大气,有创办企业的魄力和勇气,有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包容,有同行之间的互相帮扶;正气,有同行间互相信任的基础,让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硬气,让宁海的企业家拥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不服输,敢拼搏,能够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在制作样品时,设计者同时联系了全国最优秀的3家模具企业,要求他们在3天内制作出样品,另两家都失败了,唯有宁海易利模具塑料厂怀着一股硬气攻克了技术难题,完成了制作任务。也正是这“三气”,造就了宁海今天如此众多的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