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为应对危机,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益明显。从对外贸易看,2009年7月,全国进出口总值2002.1亿美元,同比下降19.4%,环比增长9.6%。其中,出口1054.2亿美元,2009年以来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10.4%;进口947.9亿美元,同比下降14.9%,环比增长8.7%。自2009年3月以来,进出口已连续5个月反弹,考虑到2008年下半年出口基数下降的效应,2009年下半年我国出口降幅有可能收窄、甚至出口月度回升。总体来看,当前外贸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回稳。自5月以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摆脱大起大落的尴尬局面,出口步入稳定增长的良性通道。6月出口环比分别增加36.8亿美元和35.2亿美元;7月环比增加48.3亿美元和30亿美元。其中,部分产品出口数量下降而出口价格上升,如1~7月电动机及发电机出口数量同比下降37.8%,而出口单价同比增长14.4%;摩托车及有动力装置的脚踏车出口数量同比下降46.6%,而出口单价同比增长8.9%。
第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表现出较强的抗危机能力。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危机中的表现优于其他类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全国22%的总体水平。比如,1~7月,鞋类出口金额同比下降5.2%;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下降9.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同比下降14.9%;家具及其零件出口同比下降9.8%;玩具出口同比下降12.7%;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同比下降8.2%。
第三,外贸出口全球表现优秀,我占主要经济体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2009年上半年,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下降分别为30.9%、23.8%、37.3%、47.1%和24.3%,而我国出口下降为21.8%,降幅明显小于上述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在世界主要市场的份额也进一步提高。2009年上半年,我国在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市场的份额同比分别提高2.95、4.11、3.8、2.8、1.82个百分点;在巴西、秘鲁、泰国等新兴市场的份额分别提高0.81、2.45、1.34个百分点。
第四,贸易结构和效益
进一步优化与提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顺差下降,1~7月累计顺差1074.8亿美元,同比下降13.1%,前7个月中有5个月顺差下降,其中自6月以来,单月顺差连续2个月降幅超过50%;二是抓住有利时机扩大了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进口,比如,天然橡胶进口价格下降41.5%,进口数量增长3.2%,铁矿砂及其精矿价格下降45.9%,进口量增长31.8%;三是进口了一批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比如,数控进口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进口数控机床的质量和档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数控机床进口单价平均提高70%,说明在高档数控机床的产品类别中增加了进口。机床
第五,外贸景气正在形成。中国制造业7月的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3%,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其中,作为重要构成加权指标——新出口订单指数继续回升。7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2.1%,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自5月以来,该指标已连续3个月超过50%。港口外贸关联指数趋于活跃。从规模以上港口外贸吞吐量来看,2009年1~6月外贸货物吞吐量开始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0.2个百分点,而1~7月外贸货物吞吐量进一步加快,超过2008年同期1.9个百分点。这些指标表明,中国外贸景气正在形成,这与我国外贸形势自5月以来发生的可喜变化是相一致的。
第六,开放的市场为共克时艰发挥了积极作用。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危机面前,我国没有封闭市场,而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坚定地推进市场开放。在世界许多国家出口下降的同时,其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却在增加,或者对中国的出口下降相对较小。比如,2009年上半年,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挪威出口分别下降17.1%、22.8%、27.1%、38.8%,而对中国的出口却分别增长13%、41.1%、27.4%、27.9%。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对中国市场出口下降17.8%、14.8%和25.9%,分别小于其本国的整体出口降幅13.1、9.0和11.4个百分点,对华出口份额占其出口的比重,同比提高1.13、0.64、2.84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随着我国一揽子政策措施效应的逐渐显现,在应对危机中我国外贸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变化。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走势仍不明朗,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要坚定信心,统筹好扩大内需和利用外需的关系,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制定的“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的各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