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香港企业—包括大型塑料公司—希望把香港变为医疗器材制造的热土。其中的一位企业领导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倍付出更多的努力。
香港制造企业过去一直依靠在内地的低成本生产占领市场,而现在这些工厂的运营成本水涨船高,加上作为其传统出口地的欧美市场的萧条,对他们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但现在,其中一些企业希望综合他们在生产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出口西方市场的产品方面的实力,再利用香港在医疗和高等教育上的先天优势,把香港发展为更具吸引力的全球医疗器械制造中心。
香港历来是塑料、金属和电子精密制造的重地,而今需要设法把这一传统强项与其在高校生物医疗工程课程和临床研究上的坚实基础结合起来,推动新医疗技术的商业化,这正是香港医疗及保健器材行业协会主席johnchai的看法。
同时兼任塑料模塑商和测量设备生产商福田科技有限公司管理者的chai说:“我们需要做的是启动一项医疗创新计划,来协调这一创新活动。我们需要有先驱者做出榜样,也可能由政府机关来扮演这个角色,他们不仅能把自己的企业搞好,同时也能把以上所有要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1月4日,在香港国际医疗器材及用品展的开幕式上接受采访时他说,香港的医疗制造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他透露,2004年至今,香港的医疗设备与保健产品出口额已猛增了50%,去年已达到42亿美元。
chai说,长期以来,香港企业都以向大型跨国公司供应消费电子、玩具和其他产品为主,但他们需要打开更高端的市场,并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他认为,香港创新科技署可以在推动医疗保健创新中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香港注塑商医科创建有限公司的业务开发总裁davidwong说,虽然香港本土企业对北美、欧洲和日本这些发达市场有着丰富的出口经验,但他们在发展医疗器械生产上仍会面临阻碍,因为现在国际上对中国是否能生产出符合世界标准的医疗产品心存怀疑。
wong介绍说,医科创建有限公司与医师们合作,在其深圳工厂生产整件的微创外科用具,如组织提取袋和腹腔镜设备。有时候他们发现,在意风险的美国企业对于把中国作为医疗生产地总是疑虑重重。
不过,涉及医疗业务的香港塑料企业都表示,总体来看,他们对抗经济萧条的能力要强于其他领域的企业。
采用注塑、吹塑和挤出工艺在广东东莞生产呼吸护理产品的永胜医疗制品有限公司的营销经理calvinkoh说,其出口销售有所下跌,但对中国大陆的销售“正在快速增长”。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宣布计划斥资8500亿元人民币(1250亿美元)全面拓宽医护渠道,鼓励永胜医疗这样的企业加大对中国本土市场的重视。
koh说,永胜医疗还在设法加强自身的产品开发,因为近年来,受到人民币汇率上涨、2008版中国新劳动法出台和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其在国内的生产成本显著增加。
koh说,为其他公司代产零部件或产品“实在很难盈利”。
身兼hkmhdia副主席和香港注塑商汇进企业有限公司ceo的albertlee说,香港企业有潜力利用其在中国的制造基础,降低对跨国医疗器械生产商的供货成本,但有时候,本地企业在了解医疗行业的监管要求方面存在不足。
汇进企业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建有多座工厂,约配备了180台注塑机。
lee和其他人都表示,香港企业还将面临着内地医疗设备生产商发起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相比香港同行,内地企业更具价格优势。
其中一家有竞争潜力的内地企业宁波市爱达维电器有限公司也赴港参加了本次展会,该公司说,由于欧美国家对其注塑外科皮肤缝合器需求不断增长,其销售在去年翻了一番。
公司出口销售经理vivianliu说,他们拥有的这种利基产品是无法被其他本地竞争对手轻易仿造的。
lee建议说,香港企业可从他的公司逐步发展医疗业务的经历中借鉴一些经验,也可采用与之类似的战略。
他所在的汇进企业有限公司目前的年销售额约为1亿美元,其中约有25%来自医疗领域,他们是在10年前因机缘巧合而踏入医疗行业的。
那时候,该公司发现,他们向软饮料自动贩卖机供应的电机和精密塑料齿轮—也是其核心业务—突然间被用在了牙科设备上。lee说,这使公司看到了新的机会,于是开始慢慢地开拓医疗业务。
他介绍说,如今,汇进企业有限公司已开始生产医疗设备整件,比如用来喷洒哮喘药物的喷雾器,而其塑料齿轮和电机也被用在美国监管要求最高的一些医疗器材上,如血液透析机,这类器材一旦出现故障,很可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lee说:“香港有许多电子与家电生产商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进军医疗设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