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州海关统计,2006年福建省汽车零件出口31914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7.5%,今年1月份,出口3347万美元,增长42.1%,主要出口美国、印度、日本、欧盟和马来西亚。
福州海关有关人士称,近年来福建省汽车零件出口势头良好,一方面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成本较高,因而跨国公司将汽车零部件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低成本国家大量转移,同时加大了在中国的采购力度,建立零部件生产与采购网,将中国融入其全球经营网络,向全球各地的生产厂商供货;另一方面是国内产品性价比较高,经过数年的发展,福建省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部分产品质量完全可以与欧美同类商品相媲美,且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但专家同时指出,汽车零件生产和出口还面临不利因素:
一是利润受到双重夹击。生产成本上,2006年钢材、油、铝、煤等原材料出现世界性涨价,运输成本、电价亦不断上升。原材料市场价格的普遍上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售价方面,在整车市场降价的大形势下,主机厂把降价的压力转嫁给零部件厂,汽车整机企业的零配件采购价格普遍下调,作为中间环节的零配件生产企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二是采购国际化趋向大型企业。当今全球汽车工业出现了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厂相互独立、整车厂建立全球独立采购体系的新趋势。以福特、戴-克、GM等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商为代表,其零部件自制率呈不断降低趋势,除少数关键零部件外,大部分配套产品都面向国际化采购。这种趋势使得今后只有少数规模巨大、技术先进、能生产系统模块的零部件制造集团才能向整车厂直接供货。福建省2006年汽车零件出口值超过500万的企业达10家,其中出口位列第1的企业仅出口5020万美元,出口企业数量多但规模较小,未来竞争形势比较严峻。
三是零部件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汽车整车特别是轿车、SUV、MVP技术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跨国公司,各公司标准不相同,如有日系、韩系、美系、德系、法系,因此在国内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低,制约了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四是贸易壁垒将制约汽车零件的出口。美国是汽车零件最大出口市场,也是对我国汽车零件进口限制较为苛刻的国家,自1997年美国对自我国进口汽车零件征收1%—20%反倾销关税,出口企业不仅投入大笔的诉讼费用,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福建省主要出口车轮、刹车盘、刹车片等低技术含量产品,生产企业众多,价格竞争激烈,容易引致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