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05年,中国炼钢能力已达到4.7亿吨,钢产量达3.48亿吨,再建的能力是7000万吨,未建的能力8000万吨。产能明显超出需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和钢铁消费国,中国钢产量相当于排名2至4位的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三国的总和。
2005年中国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3.49亿吨和3.71亿吨,同比分别增长24.6%和24.8%,产量增幅创历史最高记录,而同期钢材表观消费量为3.76亿吨,同比增长20.5%,钢材需求增速低于钢材产量增速4.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05年中国钢铁产量总体已基本满足需求并略有过剩。2005年3月国内钢材价格达到顶峰,并从二季度起迅速下跌,至去年12月末,上海市场冷扎板卷、热轧板卷、中板、螺纹钢价格分别比四月初下降47%、42%、39%和17%,其中板材价格跌幅创历史记录。钢铁企业盈利也从连续三年暴利向微利转变。2005年全国91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8%,其中12月份同比下降77%,大部分钢铁公司处于微利状态。
钢铁需求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未来几年里有可能大幅放慢,从而使得钢铁需求增长缓慢。2006年,建筑、船舶、集装箱以及其他行业的用钢增幅将比去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机械、石油天然气的钢材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家电、汽车行业的钢材需求增幅则高于去年。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预测模型分析说,预计2006年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将达到3.36亿吨,比上年增加10.12%,这一增幅较2004年和2005年增幅继续回落。
钢铁行业经过连续几年的价格上涨和投资高速扩张期后,市场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需求增长放缓。 "十一五"期间粗钢和钢材生产能力利用率将下降到70%和60%以下,钢铁行业将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钢铁行业不仅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落后和产业集中度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发改委最近对东北、华东和华北三个重要产钢地区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现有钢铁企业1499家,其中钢产量500万吨以上的企业15家,钢产量300万吨至500万吨的11家,100万吨至300万吨的29家。落后的炼铁和炼钢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
由于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过多,2004年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仅为15.7%,企业价格行为受到的约束就较弱。价格竞争的倾向比较强,不能像欧美国家的钢铁公司那样,通过钢厂自愿减产,改善供求关系来达到稳定钢材价格的目的。近年来中国钢材市场发展历程也表明,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以降价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武器,只要利润为正,甚至亏损但亏损额低于固定资产折旧和固定成本之和,企业就会继续选择生产。
另一方面,从产品品种看,棒线材等低端产品严重过剩,冷轧硅钢片、轿车用板、高档家电板等高附加值产品仍然不足。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钢铁的产能过剩,既是生产能力与需求的相对过剩,又是结构性过剩。高级钢材的生产能力远远不够,相当一部分必须靠进口解决。当前钢板材市场的供应"虚缺"仍然明显。目前一些新的镀铬、镀锌钢板材,国内缺乏相关研究开发人才。
我国钢铁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很低,规模效益有限。调整产品结构和资本结构将是我国钢铁企业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