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同毅
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
自主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建立,关键是从长远考虑,允许创新者失败,鼓励从失败中得出经验教训,直至成功。创新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合作的工作,要有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企业间要合力,个人间要合力,否则也难见成效。
在健全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时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吸收消化、自主创新的关系。引进技术是必需的,但往住只引进不消化,或者有的是引进产品,没有引进设计工艺思路,只了解结果,不掌握本质。从心理上看,一种是没有自信力,总认为国外的好,没有赶超的信心;一种是避免承担风险,减少投入,短期见效快,只要占领国内一部分市场即满意了。吸收消化需要一种机制保障,需要一批人才,许多企业的技术力量青黄不接,没有扎实的功力,消化不了,所以引进技术只解决了一时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正确处理短期效益和长期稳定效益的关系。不开发或少开发,产品成本肯定比较低,从短期看当然是合适的,拿来主义就有市场,并取得较好的短期效益,但这造成产品没特色,类同化现象严重,靠价格竞争,低端产品无序内战越战越烈。而中高档数控机床开发成本高,并要有技术力量和资金保障,风险度较大,许多企业现在不想投入。到一定阶段,低档机床也没有利润了,再生产能力消失,开发中高档机床的实力更弱了,想搞也没能力搞了,许多企业只能退出市场,结果高中档机床的市场永远被国外企业占领,从国家综合实力看是非常危险的。
正确处理共性技术与专门化技术的关系。共性技术很重要,关键现在由谁来承担,出了成果又怎样转化为收益,至今是个解不开的结。专门化技术怎样为行业服务,怎样能适合行业需求,怎样降低开发成本,只有自愿建立产业联盟,本着多方诚信合作,成果共享,才能实现。现在靠行政手段是行不通的,但靠政策引导是必需的。
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的关系。引进人才是一个渠道,表面看引进人才成本低,见效快,但今天能被你挖来,明天就会被别人挖走。因此,如果一个单位自己不能培养出人才,说明创新环境不佳,创新投入太少,创新机制没有建立。成熟的企业欢迎人才流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主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吐故纳新,增强活力。
正确处理设计与工艺的关系。企业在创新问题上,往往重视设计工作,其实不然,国外可以让你看产品,看图纸,就是不让你了解关键工艺,你买样机仿制,图可以测绘,但做出来的东西,差距很大,道理很简单,就是没有掌握关键工艺和控制环节。要在自主创新上有所作正确处理重视技术人才与重视高级技工、技师的关系。技术人才很重要,但同样的图纸工艺,为什么装配出的机床不一样?有时差异度很大,关键是现在企业中严重缺少高级技工、技师。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和职业教育上要变革。
正确处理企业信息和行业信息共享的关系。不了解信息,就无法科学决策,就不可能利用好社会资源,就会重复开发,不可能创新,或开发出的产品市场不需要。一个企业信息工作再强,也是局限的,协会、机床总公司做了不少行业信息共享工作,但核心信息往往难收集到,而企业间不愿意交流,往往作为企业资源,只有建立了共享机制,才能做到。
正确处理建立诚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当今国际上经济学家提出“竞合理论”或“共赢理论”是非常有道理的。要真正合作好,关键是双方的诚信水准,双方能接受共赢的理念。主辅机企业要合作,同业也要合作,形成企业间的合作机制、企业间的互利机制,形成几个大的行业联盟,参与到国内外竞争中去。
正确处理通用功能部件与专用部件的关系。目前功能部件是影响行业竞争力的一个要素,功能部件厂与主机厂的配合,从满足主机厂的需求到能够引导主机厂功能提升,最为重要的是与主机厂共同研究需求和共享成果。另一方面仅仅停留在批量生产而不注意专用部件的研发,整机就很难有突破。
正确处理科技成果数量与有偿面向社会使其产业化的关系。我国专利的数量与被利用的比例差异太大,原因是有设计没工艺或工艺落后,不适合产业化,或成本太高,或产品质量不稳定,同时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国家通过政策法规提高社会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效率
国家的财政支持应重点倾斜到行业共享的技术上。共性技术创新能节省许多资源,这种技术不可能由一个企业来承担的,企业单独搞,不能集中行业力量,更快地开发,同时还要浪费许多资源,即使开发出来也不可能被行业共享。建议国家财政支持的共性技术开发应该由关联企业或产业联盟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发出的技术应共享。
国家科技政策支持重点应放在引领未来的技术上。国家科技支持政策以前主要是针对某个产品或某类产品,对引领行业发展的技术不够重视,其原因可能是难以评审,这种技术风险大,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支持仿制某些先进产品,是不够的。要使创新成为企业和技术人员的习惯,形成风气,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起关键作用。
国家科技政策应支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