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机床,当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在改制后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销售收入3亿元、自营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连续3年进入中国机械500强暨机床工具行业十强的企业。鲁南机床的发音“lunan”与英语中“月亮”的发音相近,因此在国外,鲁南还有一个别名——“中国月亮”。
洞悉市场需求 立足数控行业
在鲁南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龙泉身上,记者似乎看到地处一隅的鲁南,是如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的。
徐龙泉是一位非常朴实、谨慎甚至有点低调的企业管理者。虽然带领企业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他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张扬、浮华之气。有人说他总能预知国家政策的方向,常在正式文件出台之前就提出相同理念的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但他总谦虚地笑笑说:“不是这样的。国家政策也是在调研的基础下做出的,所以我提出的目标正好和中央的意见相符。”
在他看来,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及时的产品结构调整,是鲁南在短时间内取得骄人业绩的主要原因。
现在国内外机床工具行业厂家众多(仅滕州市就有100多家小的机床厂)、竞争日益加剧,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抢占发展先机,必须全面细致地分析市场,冷静客观地认识自己,对产品进行科学准确地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徐龙泉即提出:“要避开行业内同水平竞争的恶性循环,把公司产品定位在中高档数控立、卧式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铣床上。因为这一领域,目前国外大型设备制造商无力顾及,国内中小机床企业受技术限制也生产不了。”
事实上,鲁南能形成现在这样的产品结构,是在“持续调整、持续创新、持续整改、持续完善”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经过了多年的摸索与改革和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
1952年建厂的鲁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机床生产,最早生产普通型立车,到1979年开始做小台转,20世纪90年代产品调整改做中小型号低档转铣床,在当时差不多做到了国内第一。政府领导和企业骨干都曾希望鲁南一直这样做,但徐龙泉没有被眼前暂时的利益蒙蔽,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种低附加值的产品不可能真正、长久地占有市场,于是毅然放弃,选择进入普通小车床领域,而且早在国内配套件基本跟不上的情况下颇具慧眼地开始研究数控机床,经过五六年的培养,到国内功能部件可以配套的时候,鲁南已经在数控机床领域走出了很远。
也是因此,鲁南才由产品单一、技术低下的机械加工厂发展为以中高档龙门式加工中心、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车床等为主共18大类、220个规格的产品系列,产值数控化率达70%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铣床生产基地,自营出口额在同行业企业中位居山东省第1位、全国前4位,公司连续进入中国机械500强暨机床工具十强。
“鲁南的数控机床产品前景广阔,市场供不应求,订单应接不暇,经常在年初就订完了全年的生产任务。”公司总设计师李鹤对记者说。
靠科技对同质化竞争说“不”
想要避开与一般性机床工具企业的竞争,淘汰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效益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进军,必须依赖科技的力量,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性能。
鲁南充分发挥了自身在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实施“销售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构想一代”的产品开发理念,与山东省机械设计院,中科院沈阳分院、中国石油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所联合研发,从国外引进吸收利用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发新产品,建立了具有强大设计能力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制胜、持续改进的技术创新之路。
公司多位领导都分别向记者讲述了2004年12月份的一个事例,那时公司在没有产品和图纸的情况下,赢得广州市政府采购的订单,要求生产40台用于职业学校学习使用的数控机床。当时企业各级员工加班加点,从产品设计、研发到交货仅用了40天的时间,其强大的行动能力和雄厚的技术实力至今令行业人士叹服不已。
3年来,企业员工累计完成10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创造效益6500多万元,产品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在成功淘汰掉同质化竞争产品后,鲁南产品逐步占领了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市场,并形成批量出口。近年来,鲁南的各项经济指标每年以30%~60%的速度递增。200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利税、出口创汇较2004年同期增长分别为28%、35%、50%,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市,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
倒逼质量管理法保证品质
高端技术可以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可是没有质量保证,再高端的产品也不能创造效益。徐龙泉等领导在与国际用户接触中注意到,国产产品因质量差在国外待遇不佳,这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生产让用户“信得过的产品”。
“我们推出了‘倒逼质量管理法’,将产品质量责任到人,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公司总工程师侯夫启向记者介绍,“这种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车间负责人监督工人生产;一旦产品离开车间,工人不再负责,由车间管理人员负责;当产品验收入库之后,由验收经理负责;而产品出厂后,销售经理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