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吸引外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04年底,机床工具行业中三资企业已占到了15%。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外资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和力度,其角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后合资时代”的到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并购趋势,外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机床工具行业,外资同样逐渐升温,各界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我们到底是在招贤纳士还是引狼入室?
步步为营
改革开放之初,跨国企业进入高深莫测的国内市场无不为“东道国风险”而忧心忡忡,机床工具行业也不例外。“东道国风险”指的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政策、地理等因素对外资可能造成的风险,这类风险是不可控的,存在于企业的外部。跨国公司拥有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等专有性资产的垄断优势;中国企业具备政策优势,熟悉中国环境和游戏规则,中国企业拥有的“关系”、“政策”成了跨国公司在华经营不可或缺的资源。于是,最初多是因“东道国风险”与国内企业联姻。
1992年以后,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尤其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制度与投资环境愈发透明、完善,“东道国风险”逐渐降低,外资开始谋变。此时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的繁荣,于是,机床工具市场容量开始激增;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机床业已经开始出现本土制造能力过剩,为寻求全球资源的配置和制造成本的优化,制造业尤其机床工具行业的制造环节大举挺进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成为其优先选项。
这个时期已经不再是以合资合作为主,多开始独资建厂,即便合资也多是外资作为控股方,学者称其为“后合资时代”。世界知名的DMG、哈挺等独资企业多是此间落户中国,而像北一大隈等企业则是由外方控股的合资企业。
不仅如此,近年来,不少合资合作企业双方纷纷“分手”,外资开始寻求“单飞”,本报曾予报道的宁夏小巨人集团,由最初的日本山崎马扎克与宁夏长城机器集团公司合资最终演变成了日方独资,实际上成为增资扩股逼抢中方股份最终将其挤出局的典型案例。
另一个倾向即是并购。较之于合资合作或是独资,并购的益处显而易见: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现成的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节约建厂时间,迅速建立境外产销据点。实际上其他行业已有不少这方面的案例,但在机床工具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加之国内相关法律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并购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