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电石年,明年也将是电石年!电石料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越发强劲!
在国际油价持续飙升、原料成本飞涨、PVC需求不断拉升的情况下,2004年可谓是中国PVC行业的“电石法年”,不但主导了全国的PVC市场走势,影响了国际PVC单体变化情况、美元定价,而且还赚了个心满意足,电石法PVC行业又出现了一个爆利时代。
乙烯法、电石法和二氯乙烷/氯乙烯(EDC/VCM)单体法作为PVC生产的三大技术,乙烯法PVC是世界PVC工业发展的潮流与方向。世界上发达地国家或地区,全部采用乙烯法生产PVC。我国PVC生产的乙烯法、电石法和二氯乙烷/氯乙烯(EDC/VCM)单体法基本是各占1/3,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也是世界上各大PVC生产国中,仅有的兼有乙烯法、电石法、单体法三种生产装置共存的典型国家。
乙烯法和EDC/VCM单体法的原料来源,都是依靠上游的原油。油价暴涨必然会引起乙烯、聚丙烯等价格暴涨,从而引起DEC/VCM单体的价格上涨。我国石脑油资源短缺,导致乙烯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国内PVC生产的需求。2003年,我国乙烯产量611.8万吨,而实际乙烯当量消费量约为1540万吨,国内产品的自给率只有39.73%。尽管乙烯产能也在不断扩大,但到2010年我国乙烯仍将供不应求。国外能够淘汰电石法PVC是因为有乙烯供应充足的条件,而我国去年用于PVC生产的乙烯为36万吨,仅占全国乙烯产量的5.9%。如果全部PVC转为乙烯法,则需乙烯200万吨左右,占全国乙烯产量近1/3,在当前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2000年以来,尽管乙烯氧氯化法PVC产量每年的增长比例达到16%,但是电石法PVC产量始终保持在一半左右,去年达到60%。可见,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电石法PVC生产与乙烯法PVC生产将长期并存,这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电石法生产PVC在中国能够生存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环境,正如同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一样。由于当前中国PVC生产的原料路线,资源分布、地区差别和环境要求的不同,尤其是电石法PVC的工艺技术已十分成熟,资源有保证。因此,电石法PVC在中国一些地方还可以生存相当一段时间。
目前看来,我国PVC生产能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PVC生产能力、产量和消费量在国内合成树脂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聚乙烯和聚丙烯。但由于整体生产规模偏小,供给缺口一直偏大,长期以来需要通过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我国PVC市场前景广阔。氯碱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延伸价值,其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持续高增长,国内PVC加工业的发展比PVC树脂的发展速度更快,对PVC树脂的需求大幅增加,尽管我国氯碱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每年仍要进口大量的PVC树脂弥补市场缺口。据统计,去年,我国PVC的表观消费量为61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1.55%,其中进口PVC220.6万吨,国产PVC400.7万吨,产品自给率为64.76%,市场缺口在220万吨左右。预计到2008年我国PVC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吨。随着全球氯碱产能向亚洲转移,特别是向东亚(中国)、中东地区转移,我国的PVC、烧碱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氯碱生产国,整个PVC行业处于高成长期。
电石法PVC还拥有乙烯法PVC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去年原油价格31美元/桶,乙烯国际平均价格在460美元/吨左右,而今年原油价格上升到37美元/桶时,乙烯国际平均价格也随之攀升至750-810美元/吨左右,乙烯法PVC成本已经达到5500-5700元/吨。目前乙烯的价格已经达到1030美元/吨。虽然电石价格也一路上涨,国内电石出厂价2600元/吨,外购电石价格涨到2900元/吨,外购电石法PVC成本升至5350元/吨,但仍比乙烯法PVC成本低300元/吨左右,而自产电石、自备电站的PVC成本则更加低廉,可节省成本达2200元/吨。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势来看,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受供求关系及部分产油国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影响,价格总体上处于高位运行,乙烯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电石法PVC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西部北部地区资源丰富,但产业水平不高,以宁夏地区为例,煤炭探明储量300多亿吨,预测储量2020多亿吨,储量位居全国第六位,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含煤地层分布面积约占宁夏面积的1/3。同时,石膏、石灰岩、石英岩及黏土是优势矿产,石膏探明储量12.77亿吨,居全国第五位。因此,这些丰富的能源及矿产资源使得西部发展电石法PVC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我国东部地区虽然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但由于受能源、电力紧缺、运输物流成本上升的影响,氯碱企业一方面电石产量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外购电石由于运输距离长导致成本大幅上升,因而在国家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其发展条件明显不如西部地区,东部电石法PVC企业除了将电石法工艺改成进口乙烯法工艺外,依托西部的能源、资源及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实现产能向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