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行业经济增长方式有望发生重大转变。”这是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理事长张乔凡在“全国轴承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研讨会”上指出的。
前不久,全国轴承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全国86家主要轴承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配套企业的100多位专家和代表会聚长春,共商轴承行业“十一五”发展大计。
这次研讨会引起了业内企业及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参会人数及规格超过了“十五”规划会。
产能扩张结硕果
“十五”期间,轴承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1~2004年,轴承产量、销售收入分别实现了年均增长22.1%、16.8%,全行业“十五”规划提出的轴承产品销售收入310亿元、产量30亿套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2004年分别为446亿元、49.3亿套;2004年,我国出口轴承22.7亿套,创汇11.4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创汇9亿~10亿美元的“十五”规划目标。
有关人士分析,“十五”轴承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提前完成,主要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壮大;主机行业尤其是汽车工业的井喷式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进程加速。
9月1日公布的首批5个轴承中国名牌中,民企占3个。这表明,轴承行业中,民营企业已从雨后春笋般的小苗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强筋壮骨、做大做强的新时期。如万向、人本等民企,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已具备国内领先的实力。
近几年,汽车工业特别是轿车的井喷式发展给零部件行业带来了巨变,这也带动了轴承行业“十五”规划目标的提前实现。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更多的轴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轴承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从而提前完成“十五”规划目标。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轴承行业技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的同时,部分“十五”规划的技术目标可能推迟实现,如轴承寿命指标之一的K值,甚至某些指标可能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因此,“对‘十五’的成绩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代表发言指出。
增长方式有望转变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中国轴承工业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及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已成为趋势,这也为中国轴承产业发展并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方针,将对轴承市场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轴承行业的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轴承产品的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大路货轴承产品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高质量、高精度和高附加值、高技术轴承大量进口,且呈上升趋势。中国轴承企业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有专家指出,轴承行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其内在动力。就世界轴承工业历经产能扩张、技术扩张、品牌扩张三个发展阶段而言,“十一五”中国轴承产业产能扩张已不是主要矛盾,在适度产能扩张的同时,加快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努力转变轴承行业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十一五”期间,技术扩张与品牌扩张有望成为主题。与会专家和代表对此形成了共识。
张乔凡理事长指出,“十一五”规划要紧紧围绕我国轴承行业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总目标。“十一五”期间,轴承工业要在继续发展轴承产能规模的同时,加大轴承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力度,以产品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特别是以寿命、可靠性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品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制造水平,提高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轴承产品在行业产品总量中的比重,以满足主机快速发展的需要。
针对进口轴承多为技术含量高的中高端产品,与会代表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要逐步加强发展中、高档产品,创更多的名牌产品,增加自己的知识产权,全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要积极培养科技队伍,要进一步完善轴承科研体系,支持和推动国家级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多方联合,在“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大力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在推动轴承产品质量上水平活动中,要继续组织行业的共性技术攻关,在提高轴承寿命和可靠性上狠下功夫,把轴承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拥有首批中国轴承名牌的浙江天马的负责人表示,要坚定不移地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之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再获国家专利30项。
瓦轴、哈轴、洛轴等行业排头兵企业也纷纷推出产品结构调整、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中小轴承企业也不甘示弱,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从众多企业的发言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技术扩张与品牌扩张将成为“十一五”轴承重点企业发展的主弦律,成为轴承行业发展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