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个“20%”来形容已经过去2003年国内钢市一点也不为过,即市场对钢材需求增长20%;国内钢材产能增加20%;钢材市场价格上涨20%;连续二年多钢材市场价格过度上涨,对直接使用钢材下游企业造成了采购成本上升,“消化”生产成本压力加大,为了生存,它们在一片“涨价声”中苦苦“挣扎”,动脑筋,想办法,千方百计降低采购成本,它们在“挣扎”中确实想出了一些“点子”,主要有:
、对生产中消耗批量大,市场紧捎钢材想方设法争取钢厂直供一部分,尽管直供要付定金,提货要全额付款等,它们与流通商合作“巧借资金”,既保住了资源又拿到了钢厂的“一手货”,直供与市场价想比,要低一些,适当降低了采购成本。
2、“改换门庭”吃进口货,申城某大中型机电企业,月消耗某品种板材500余吨,它又是头道工序生产周期滚动量达1000余吨,经过努力有关钢厂直供100余吨,尚缺400余吨,全用进口板,因同品种国产与进口差价高时达1000元/吨,低的时候500-600元/吨,以年进口板采购5000吨计,每吨“价差”以500元计,全年少支付采购费用达250万元/5000吨,它们为了避免“吊在一棵树上”,又在试其它一个国家的进口板,如果合格,市场上采购又多了一个渠道。
3、捕捉市场信息,吃准机会,如进口钢材大量到达时,在“3、6、9、12”月下旬,流通商还货高峰抛货套现时,以资金优势吃一批低于市场价钢材库存起来,减少隔月涨价时的支出。
4、当某一品种市场涨得特别凶的时候,它们在厂内“清仓查库”,将厂内角角落落库存,余料,车间内在制品,半制品等“扫地出门”就地配套先保合同,局部减少钢材投入,静观市场变化,决不把“头伸上去挨宰”。
5、必要时改变消费习惯,往价位适中钢厂跑,如某棒材沪产的涨得离谱,某下游厂立即做出反映,到外地大钢厂采购,每吨可低数百元,质量也是合格的。
6、下游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钢铁,营销中采取“高进高出”,钢材整料涨,当然废钢也要升,那有钢材涨,废钢跌的道理呢?下游企业要利用废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下游企业在钢材价格一片涨价声中,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挣扎”是可贵的又是无奈的,不够的。它们还要消化出口退税下降4-5%成本。
市场钢材价格已经连续二年上涨,2004年还会继续上涨吗?难道下游企业还要“挣扎”下去吗?市场是动态的,总有一天钢材价格还会跌下来,难道这一天离业内还远吗?下游企业应该有信心,有耐心,等它个一年半载算做苦练内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