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际跨国汽车零部件集团纷纷进入中国,长期依附于整车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研发等明显处于劣势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已经别无选择地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上,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台竞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可以从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发达国家中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找到未来发展的启示。
印度:成本优先
目前,几乎所有的全球汽车制造巨头都已经在印度采购零部件,每年的金额已经超过10亿美元。印度汽车零部件生产协会预计,该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在20年内将达到200亿美元。上个会计年度(截至今年3月底),已从前一个会计年度的5.78亿美元增至8亿美元,增长38%。
印度汽车零部件业发展的优势在于成本优势。首先,印度的工艺流程技术可以应用到生产流程重组中,使流程的劳动密集度更高、资本密集度更低,从而显著降低跨国公司的总体成本。例如,在西方工厂中采用的“去自动化”生产流程,最多将某些零部件的总体制造成本降低20%。
此外,印度还通过设计降低成本。例如,重新设计MarutiAlto的转向系统,可使其重量降低15%。印度的工程师还能够快速设计产品,有助于降低开发成本和交货时间。例如,一家印度供应商仅用了6个月就为一家汽车制造商设计了一种转向系统,而该制造商在其他低成本国家用了四年多才和当地的供应商联合开发了类似的系统。很多汽车制造商开始在印度建立工程和设计中心,以利用当地的技能。美国通用汽车在班加罗尔设置大规模的科研中心,雇有2300名科学家、研究员及工程师,比在上海的科研中心多一倍人,成为该公司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究中心。
另外,印度制造业工人工资便宜、素质高,制造水准在新兴国家中数一数二。通用汽车(印度)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印度汽车零部件质量优于墨西哥、中国,甚至韩国,但价格比墨西哥便宜15%,比韩国便宜10%,与中国相当。这对于急欲降低成本的全球汽车大厂来说极具吸引力。另外,印度产的橡胶、钢铁等原料价格也不贵。
韩国:质价平衡
随着海外资金的注入,韩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目前已在亚洲居于前列。最近几年,韩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究竟是何种力量帮助韩国成为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
韩国产业经济与贸易研究院(KIET)的汽车制造业分析专家说,1997年到1998年,韩国本土经济遭受了东亚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中小型公司都处于濒临破产的地步。而就在当时,大量外资巨头涌入韩国,因此韩国境内大量公司被外资所掌控。随着外资企业的扶持和帮助,韩国中小型公司逐步走出困境并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反观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因为成本过高,日产汽车零部件在价格方面根本无法与韩国厂商抗衡。而中国方面虽然产品价格具有较大优势,但在零部件设计及性能方面却要逊色韩产零部件。因此,韩国在日本的高质高价和中国低价低质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