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乍起,正是圣诞节前期国内玩具业生产的黄金时节,占中国玩具出口70%以上的数千家珠三角玩具企业,却已感受到了秋风过后严冬的寒意。
正当南海浩致玩具厂的1200多名员工数着加班带来的比平时多出5成的收入而满心喜悦时,他们的老总身兼南海玩具协会副会长的霍建平的脸上却平静中带有些苦涩。尽管今年玩具订单比往年有所增加,但是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减收5成甚至更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与珠三角今年以来近两成的玩具企业倒闭的这个冲击波相比,霍建平认为自己企业还是幸运的。事实上,国内玩具业目前的现状都大同小异,玩具业重新洗牌已然成为定局。
成本上升:玩具业秋天之痛
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玩具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的采购和给劳动力支付工资这两方面。而今年石油价格的一路攀升,包括塑料等下游产品的价格也水涨船高。霍建平做过调查,生产玩具的主材料涨价幅度在20%到40%之间。
“民工荒”不是今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却在本年度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玩具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对每位员工的支出成本上升了3成左右,包括兴建更多宿舍,提高工时费以及种种福利待遇。国内目前最大的南海中美玩具厂的老总李贤佳称,以前他们请一个工人每月最低工资为300元,今年则是400元,而且这一数字依然在上升之中。据估计,再过三至五年,珠江三角洲的最低工资将会调到600元~800元。而实际上,诸如玩具这样的加工贸易企业加工费的增长与最低工资标准的增长是远远不相适应的。
重新洗牌:不可逆转之势
作为一个微利行业,国内玩具企业的生产利润只在10%以内,面对成本近3成的上升,玩具企业的秋天之痛,恐怕不只听上去那么简单了。而且有资料显示,中国虽有第一大玩具生产国之称,但是近两年来,中国玩具进口增幅均在30%以上,为中国玩具的出口年增长率9.1%的3倍以上,去年达2.92亿美元。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这些无一不预示着中国玩具行业的重新洗牌是不可逆转之势。
自主研发:玩具业惟一出路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8000家玩具生产企业中,3000家获得了出口许可证,但其出口的7成以上玩具都属于来料加工或来样加工,即为国外品牌打工,附加值较低,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以自创品牌出口的玩具企业很少。
曾有专家测算,如果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玩具消费达到亚洲平均水平,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300亿元人民币。面对如此广阔的一个潜在市场,中国玩具业岂能无动于衷。在很多专家看来,在成本控制上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必须通过自主研发新的玩具来提高玩具的含金量,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