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在天水召开的全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项目专题座谈会,形成一个新的主导性观点:科学反省我省工业经济的成就和缺陷,从全球和全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层面上,对甘肃的机械装备工业予以重新定位,用新思路、新政策、新措施加快其发展,为陇原工业经济的快速起飞,架
构新的助推“支点”。
规模不大的“大”产业在我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机械装备业多年处在为能源、原材料工业配套服务的地位,总体实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大”产业。说它大,是指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竞争发展,甘肃的机械装备企业已经可以生产12个大类、45个中类、85个小类的产品,石油钻采、炼化、电工电器、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等一批重点产品和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到2003年底,全省限额以上的机械装备企业已有385户,拥有资产228.73亿元,从业人员达13.54万人。说它小,是指尽管有这么多企业,但大多经营规模小、结构分散、辐射作用小、配套能力不强。拥有优势产品的企业却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对全省工业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缺少凭借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创利手段。据统计,2003年,全省机械装备工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7%和7%左右,与快速增长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形成明显反差。省经委负责人认为,在我省工业化进程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进的关键时期,机械装备工业发展滞后,势必会牵制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进程,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
是谁制约着机械装备工业的发展兰州理工大学和甘肃机械研究院的一些专家认为,我省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体系存在一定缺陷。长期以来,甘肃始终看重的,就是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工业。这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原因,而且这种工业结构已经和还将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发挥极大作用,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这条路必将越走越窄。
我们必须尽快着手,实现由原材料工业向制造业的战略性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营造新的效益之源。
省经济委员会负责人分析说,多年局限于为本省原材料工业服务的格局,我省机械装备工业缺乏外向发展的动力,更缺少主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眼光和魄力,从而形成了以一般加工能力为主生产普通机械产品的整体特色。企业技术装备和技术升级能力落后,是导致我省经济增长质量差、消耗高、污染大和投入多却效益低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主管,都表现出尽快彻底改革机械装备工业中国有管理体制的强烈意愿。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中,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管理层次过多是最主要的因素。有一家企业生产的塑料机械成套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销售量曾占到全国市场的50%左右。
由于遭遇一些外地民营企业仿冒,需要尽快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以保持领先地位。但是,企业机制僵硬使改造计划迟迟不能进行,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萎缩到目前的不足20%。
另一家拥有40多种分别获得过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产品的企业,由于机制原因,自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在市场竞争面前步步败退,最惨时竟有近千名职工下岗,企业10年未搞技术改造,8年没盖职工住房。近两年经过初步改制,经营形势有所好转,但仍未彻底摆脱过去的阴影。体制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企业招商引资的障碍。有的企业要寻找合作伙伴,对方的先决条件就是改制,否则免谈。
做强机械制造工业必须多管齐下科学统筹机械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和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实力高低的标志。它既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人类财富的70%来自制造业。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本国的机械装备工业。对于处在我国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的甘肃而言,要实现工业强省、经济腾飞的战略目标,科学而迅速地发展具有本省特色的机械装备工业,当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我省对此是否有所动作呢?
发展需要好的机制。许多企业的主管在与记者交谈时提出,大多数机械装备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机制老化,债务负担、人员负担及办社会负担过重。对此,省经济委员会主任李平表示,作为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将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他们准备配合有关方面,优先解决一些“龙头”企业的重组、改制和政策性破产问题,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入外资、民营资本和战略投资者,通过整合优良资产,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迅速减轻企业负担,激活内部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针对发展机械装备工业的项目储备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省经委经过初步筛选,选择了10个在甘肃已有一定基础、有条件做大做强的重大项目,并聘请社会各界的大批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组成一个产业竞争力战略委员会,对其进行深入论证,以保证做到立项